2022-02-14
以赛赋能 锻造萧山城市新名片
在微微湖风和阵阵花香的相伴中奔跑是什么样的体验?4月16日上午8:00,江苏银行·2023杭州湘湖半程马拉松在湘浦路鸣枪起跑,10000人沿着湘湖景区纵情奔跑,通过这场“最美环湖马拉松”一览湖光山色,给这颗“大花园耀眼明珠”带来了全新生机。
(资料图片)
阔别三年回归的湘马,正在逐渐成为五湖四海跑友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的马拉松盛会,也成了萧山的“赛事名片”。在萧山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中,湘马将持续释放其赛事红利,赋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架构,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。
擦亮赛事品牌着力打造“延伸服务”体系
杭州湘湖半程马拉松创办于2019年,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。为了将湘湖的美丽风景和人文底蕴呈现给大众,赛事组委会在赛道的选址上下足了功夫。
围绕森泊乐园、跨湖桥景区、老虎洞、城山怀古、下孙文化村等景点,首届湘马把整个湘湖的历史、文化、生态全部串起来,沿途穿越花海,每一步都是景致。跑友们在爱上湘湖山水的同时,也牢牢记住了湘马的口号——“湘爱一生”。
和上届赛事相比,今年湘马升级了赛事规模,并对路线进行了优化,增加了湘湖慢生活街区、世界旅游联盟总部、湘湖郊野体育公园、湘湖未来学校、院士岛等景点,打造出一条独特的亲水风光赛道。参赛选手一路畅跑,沉浸式体验湘湖人文景观之美,传递激扬奋进的力量。
近年来,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在中国迅速普及,马拉松的民众关注度持续上升。湘马始终聚焦于打造赛事品牌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首次比赛,就一举荣获2019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“铜牌赛事”“最美赛道特色赛事”“2019年浙江马拉松铜标赛事”等多项殊荣,并被列入了杭州市特色潜力行业进行培育。
品牌赛事IP的外延,可以借助赛事IP本身的资源得到发展,同时也可以反哺IP本身实现双赢。今年,除了持续优化赛事服务建设,组委会更是把目光投向于赛事的“延伸服务”体系,打造了亚运湘马、文化湘马、旅游湘马、经济湘马、科技湘马等5大亮点。
比如,赛事期间组织亚运跑团方阵,营造浓厚的亚运氛围,强化湘马品牌;设置12个氛围营造点、13个观赛助威区域,结合跨湖桥文化、吴越文化和宋韵文化,表演展示吴越争霸、舞龙、非遗、茶艺、水上帆船、现代音乐等场景元素。
再如,线上推出跑遍中国·湘马线上赛,线下组织相关文旅企业参与,发放湘马旅游福利包,邀请广大选手跑湘马、游湘湖。
为提振社会信心,助力经济发展,本届湘马一方面继续推出马拉松博览会、湘马训练营等一系列配套活动,扩大赛事招商合作范围,同时联动周边景区、酒店、体育用品等商家,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。
另一方面,利用科技手段为选手提供更好的赛事体验和安全保障,通过互联网与马拉松产业的结合,让电商和运动之间产生化学效应,推动马拉松运动的新消费。
“湘马如同一座奔跑的城市会客厅,向每位远道而来的选手展现着旖旎的湘湖风光、深厚的跨湖桥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的萧山现代化发展。”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,闻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文波表示,赛事不仅能带动杭州全民健身热潮,更营造出“诗画江南、活力浙江”美好图景,推动萧山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以赛事为抓手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
自创办之初,湘马就打出了赛事文化牌,并树立了以赛促旅,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办赛思路。也正因为此,湘马迅速在全国众多赛事中脱颖而出,得到了众多马拉松爱好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。
以赛事为媒介推广湘湖,湘马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与文化的结合。赛事服务方面,首届湘马就别出心裁,在赛道沿途设有8个音乐加油站、14个观众观赛区以及9个赞助商表演区,包括绍剧、锣鼓、腰鼓、帆船等表演节目,向所有参赛选手展现萧山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。
另外,在马拉松赛道、运动服、参赛包和奖牌等物品设计中,深度挖掘湘湖文化基因,精心融入湘湖文化元素,好看又好玩的萧山特色产品受到广大跑友青睐的同时,遍布赛场的湘湖文化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。
“栉风沐雨三年,有等待,更有期待。”在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余刚看来,亚运举办之年回归的湘马,不仅是彰显城市形象的“亮丽名片”,更是预热亚运盛会的“宣传大使”。
以此为契机,本届赛事坚持高标准、高品质办赛理念,严格按照世界田联、中国田协相关标准组织赛事,通过打造品质湘马,进一步促进萧山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。
这种融合从参赛选手服装、完赛奖牌可见一斑。服装背面印着湘湖景区独具标识的建筑剪影,鲜明的辨识度和纪念意义让人爱不释手,寓意“为爱奔跑,湘爱一生”。
奖牌左右两侧的设计灵感,则源自具有八千年历史背景的跨湖桥文化,主要元素涵盖湘湖独木舟、跨湖桥出土文物,底纹辅以萧山潮文化浪花,寓意“奔竞不息、勇立潮头”的萧山精神。
令广大跑友惊喜的,还有组委会为他们准备的一份文旅大礼包,内含开元森泊乐园门票、湘湖游船票、湘湖慢生活街17家商户“湘马惠享”专属体验券,“希望各位跑友在湘湖跑得开心,玩得尽兴。”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陈斌表示。
近年来,萧山大力实施文化创新融合计划,全方位实现文化与旅游、体育等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风范的“文旅之区”“赛事之城”。2022年,萧山成功创建首批省体育现代化区,累计举办赛事活动1400余场,新增全民健身设施300余处,数量全市第一。
作为杭州亚运会前的大型全民健身运动,本届湘马无疑是萧山推动“体育+旅游”产业高度融合,做强文化体育的缩影。
更值得期待的是,坚持以“文旅+”为战略引领的湘湖,将进一步统筹景区资源,从“韵”“趣”“融”三方面,推进“湖、城、人、产”深度融合,唱好“西湘记”。如持续举办半程马拉松赛、“湘湖杯”足球赛等品牌活动,推出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和研学课堂。
提升城市能级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
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推进,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提供了充分展示运动风采的平台。在通过积极承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,萧山一方面持续推动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转换,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;另一方面以赛事杠杆“撬动”项目推广、持续放大城市格局、塑造城市品牌,使城市能级实现跃升。
“今年湘马前期报名人数达到了13155人。参赛选手来自12个国家和2个地区,包括中国、肯尼亚、叙利亚、法国、德国、美国、印度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日本、韩国、朝鲜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,参赛选手平均年龄33.1岁。”组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,本届赛事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企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,赞助商及合作伙伴多达20余家。
湘马作为萧山的一张名片,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同时通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,带动了旅游等产业链的消费。经过持续深耕,湘马的经济效益将逐渐显现,推动我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除湘湖半程马拉松外,萧山还积极承办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总决赛、“韵味杭州”2023年亚洲克柔术锦标赛&世界克柔术大奖赛(WSP)等高规格赛事,不断挖掘体育产业发展潜力,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新引擎。为持续释放“赛事效应”,“中国青少年棒球队训练基地”更是落户瓜沥棒球小镇。
再以戴村为例,通过拓展体旅休闲圈,打造省级“郊野小镇”金名片,积极举办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、省市级滑翔伞锦标赛、越野赛、马拉松赛、运动休闲旅游节等体育赛事活动,2022年该镇共接待游客25万人。
体育赛事活动的打造,其积极影响也在不断辐射至市民身上,吸引着群众广泛积极参与运动,拉动全民健身,实现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。
为有效解决“健身去哪儿”问题,萧山乘着亚运东风,加快推进体育设施提档升级,打造高品质健身场地,利用城市“金角银边”,见缝插针式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,打造供给丰富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的多元运动场景,努力构建“10分钟健身圈”,为城市注入与众不同、更潮更酷的运动活力。
在石岩山下的花海之中,湘湖郊野(国际)体育公园一亮相,就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里不仅设有标准的足球场、篮球场、飞盘场地,还有一片法国网球公开赛采用的红土网球场。在钱江世纪城,一片占地33300平方米、由临时停车场改造而成的逐风卡丁车基地,很快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热门打卡地……
与此同时,秉持“场馆惠民”的理念,萧山各大亚运场馆相继向市民敞开大门,更为市民在家门口带来了高标准的运动体验,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持续兴起。
记者手记
当体育元素融入自然美景之中,景点便因运动而鲜活。在萧山,经济社会因运动而活力无限,独特美景因体育而魅力无穷的区域,湘湖、戴村算是佼佼者。
放眼全国,近年来,以体育为牵引、旅游为带动的“体育+”“文旅+”模式如春后春笋般出现。如广西马山县通过创建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,举办系列重大赛事活动,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成功把“绿水青山”转变为“金山银山”。
而上海作为国际化的体育城市,此前就已经拥有了F1、ATP网球大师赛等多项国际顶级赛事。疫情前的2019年,上海累计举办163项体育赛事,影响力排名前12名的赛事就带来了30.9亿元的直接消费,相关产业拉动效应超过102亿元。
可以说,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效益是多重的。既有赛事本身的市场价值、社会价值,又激发了资源活力。随着赛事产业链布局的不断完善,体育产业也将逐步融入城市经济,提升城市能级。
2023年是亚运年,随着亚运会时代的到来和疫情防控的优化,大型体育赛事需求将全面复苏,体育赛事经济将会同旅游经济一样,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“及时雨”。
“办赛事就是办城市。”如今,这样的机会摆在了我们面前。赛事经济,能否成为萧山的另一张金名片?
标签:
- 精心推荐
X 关闭
X 关闭



